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哈尼族

发布时间:2020-10-29 16:51:52   点击数:

哈尼族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源于古代的羌人,与汉藏语族的彝、拉祜、景颇等族有渊缘关系。哈尼族内部支系繁多,有多种自称,其中哈尼、卡堕、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较多,另还有哦怒、阿木、多泥、卡别、海尼等自称。哈尼族的历史名称有:和夷、和蛮、和泥、禾泥、窝泥、倭泥、俄泥、阿泥、哈尼、斡泥、阿木、罗缅、糯比、路弼、卡惰、毕约、豪尼、惰塔等。可以看到这其中大部分与目前的自称和互称相近或相同。哈尼族的自称和历史名称虽多,但其音义基本一致。主要的自称有哈尼、豪尼、黑泥、和泥,其哈、豪、黑、和都从“和”音,其义均为“和人”。历史名称和夷、和蛮、和泥、禾泥、窝泥、斡泥、俄泥、阿泥、哈尼、罗缅(自称和泥)、糯比(自称哈尼)等,其禾、窝、斡、俄、阿、哈亦从“和”音,含义仍为“和人”。可以说,哈尼族在两千多年来,基本上就具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即“和人”。

哈尼族语属汉藏语系藏语族彝语支。哈尼族没有文字,民间文学只有口头文学,内容有神话、传说、故事、谚语等。哈尼族人民能歌善舞,普遍流行的舞蹈有“咚巴查”“嘎沙搓”、“入湟湟等”。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相当久远,西双版纳是驰名全国的普洱茶重要产区,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约在公元九世纪,哈尼族从红河中游南迁进入西双版纳。现有总人口15.8万,占全州人口总数的19%,分布于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的各山区,其中尤以勐海县格朗和乡分布最为集中。哈尼族在西双版纳分为吉威(平头爱尼)、吉坐(尖头爱尼)两个支系。哈尼族把“送米窝”作为元祖,一直延用父子连名制,父连子,子连孙,即父亲名字的末一字,作为儿子名字的头一个字。哈尼族信奉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每个哈尼族村寨都要建一道寨门,称为龙巴门,作为村寨与山野的分界,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之物,外地病人、牛马和非正常死亡之人的尸体不许入门,而村中生畸型胎儿的妇女和被认为“鬼怪”者,则被逐出寨门外。哈尼族的住房多为干栏式竹楼。哈尼族妇女的服饰极富特色,少女头上戴帽,帽上和上衣上缀满银饰、珠贝、彩羽、彩穗,腰间系两条绣着彩色图案的飘带。百褶短裙下,腿上裹绣有图案的绑腿,再挂上一只缀着彩穗、珠串的挎包,全身彩色斑斓,花团锦簇,妩媚动人。哈尼族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媒妁定婚,举行婚礼时有“抢亲”习俗。哈尼族的节日较多,主要“嘎汤帕”节(新年节)、“耶苦扎”节和新米节。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根据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的哈尼族总人口数为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ijianpm.com/lyjt/232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