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西双版纳 >> 旅游资讯 >> 张振伟西双版纳傣族的教育认知与发展困
西双版纳傣族的教育认知与发展困境
《思想战线》年第2期
张振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老缅普洱茶跨境种植贸易与共享式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20BMZ)
作者简介:张振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云南昆明,)。
摘要:西双版纳傣族教育已从传统寺院转向现代学校,但前者与从历史上延续而来的均质化农业社会结构相配合,塑造了勤劳的社会化个体惯习与农民职业选择。此惯习与职业选择观念在尚未彻底转变的经济生活方式和比较经济优势下,对当代傣族教育认知、职业选择仍有重要影响,以至于学校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效果虽有明显改善,但学生受教育年限仍普遍较短,职业选择以务农为主。这是理解西双版纳傣族学校教育发展出现困境的关键,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
关键词:傣族;学校教育;农业社会;均质生活;比较经济优势
一、问题意识、研究述评及研究对象
(一)问题意识
习近平同志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尤其是高中及以上阶段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已经成为制约民族地区人才培养、人力资源提升的关键问题,对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产生直接影响。为此,如何理解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路,就显得尤为迫切。
西双版纳傣族具有长期的文字书写和教育传统。当地傣族历史上使用的傣泐文不晚于公元13世纪下半叶创立,并记载了宗教典籍、历史、政治、法律、道德、天文、历算、文学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傣族的寺院教育历史上基本上完成了绝大部分男性和少部分女性的识字任务。从20世纪初现代学校教育进入傣族地区以来,学校教育与寺院教育间的关系一直是傣族教育发展的焦点。进入21世纪以后,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在傣族地区普及,学校教育超越寺院教育居于傣族教育系统的中心地位。但是,相对于汉族和全国平均水平,傣族接受中学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偏少,傣族学校教育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正确认识傣族地区学校教育出现困局的原因,为进一步推进傣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打下基础,是傣族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研究述评
从长时段来看,傣族地区的教育问题一致伴随国家主导的教育体系的推广与傣族原有寺院教育之间的调整。已有关于傣族教育的研究中,寺院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冲突”与“共存”,是常见的问题切口。寺院教育传统下傣族青少年出家为僧,“和尚”生兼受学校和寺院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这被视为导致傣族学生尤其是男生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和尚”生被视为与教师“权威”的反面,存在“反学校文化”现象和心理。傣族学校教育所出现的问题还包括经济优势带来的对他文化的排斥,学校教育脱离当地生活致使“读书无用论”流行等。在承认冲突的基础之上,部分学者坚持寺庙教育在道德教育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整合以及傣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上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为此,一方面需要将寺院教育进行适应学校教育的转型,将寺院教育单一化为宗教教义传授的角色,采用错时或插时教育的方式解决寺院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冲突。另一方面,在共生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学校、寺庙、家庭层面的相应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寺庙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对立冲突现状。同时,尽管存在不足,中国民族和教育政策还是保证了傣族语言和文字得到较好的传承。与之相对,印度阿萨姆邦傣族的语言传承面临困境。
针对傣族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有学者试图跳出寺院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二元博弈与归因分析,以文化差异来解释。傣族丰富的文化传统及语言文字使用习惯在傣族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反而导致一种“文化中断”。现代学校教育所传递的知识主要来自城市和主流社会群体,往往不被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所熟悉;而乡村和民族地区的丰富文化资源,并不被学校教育所认可;教育功利化导致对学生心理需求的脱离;学生在乡村和本民族生存场域中习得的特定习性,进入学校后面临转换和挑战,这些都导致傣族地区中学生在无经济压力情况下的辍学问题。解决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教育问题,有研究者建议从国外多元文化课程发展趋势和我国多元文化课程现状入手,建议在傣族地区建设多元文化课程,通过设置多元文化课程,使傣族学生从小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培养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多元文化理念。鉴于傣族生活的特定区位,教育发展能提升傣族人的民族认同和国家向心力,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和稳定。
事实上,针对傣族的学校教育问题,那些观察学校及学生与所处的整体社会事实如何互动的研究可能更有启发意义。保罗·威利斯向我们展示了工人阶级子弟如何通过真正的学习、肯定、占有和反抗形式体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底层角色中存在的自我诅咒。更具批判性的研究将学校看做资本的安排,其目的是为工业再生产劳动力。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争取平等,恰恰相反,是强化不平等。尽管后一研究招致一系列批评性意见,但政治经济学的教育研究作为更整体的教育研究应该得到支持。
(三)研究对象
本文调查地曼腊村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是勐海镇曼短村委会下属的13个自然村之一。截至年12月,曼腊村有户多人,99%以上是傣族。曼腊村的生计方式以种植业为主,辅以茶叶加工、外出务工、零售业等。主要的农作物有甘蔗、水稻、茶叶和少量的玉米。正常情况下,每户每年的收入在6~10万元左右。从年1月至年1月,笔者利用寒暑假期共7次赴曼腊村完成每次10~20天不等的参与观察和访谈,围绕村民的受教育实践、经济生活、婚姻家庭等问题,积累了丰富的调查材料。
从现状来看,曼腊村民接受学校教育年限普遍不长,汉语掌握和汉字书写存在一定障碍。这与众多针对西双版纳傣族教育研究得出的,傣族学生(尤其是男生)普遍成绩偏差的结果相符。但从根本而言,西双版纳傣族学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教育在傣族社会扮演的角色和社会认知有关。在此之下,也与傣族在西双版纳地区的传统政治制度与结构、族群关系与家庭社会关系史、宗教观念和教育方式、经济生活与外来资本介入等问题相关。在如此复杂的背景下,将傣族的教育仅与傣族人不爱学习、成绩差这一刻板印象联系起来明显有失偏颇。
二、寺院教育衰落与学校教育兴起
大体而言,曼腊村近40年的教育发展历程,可以简要归结为传统寺院教育明显衰落,学校教育逐渐规范,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落实,但受高等教育人数较少,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绝大多数学生回村务农等几个方面。
寺院教育在西双版纳傣族农村已经经历数百年的传承。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大多数曼腊村民更注重佛寺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对村民来说,佛教伦理和傣文与他们的很多传统习俗息息相关,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都有很大影响。因此,曼腊傣族男生普遍会在八九岁的年纪去佛寺当小和尚,成为“和尚”学生,白天在学校上课,放学之后回佛寺打扫卫生、学习傣文、念经。遇到傣族传统节庆或村里发生重大事件,“和尚”学生会从学校请假参与。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西双版纳傣族社会整体经济生活方式变迁带来的价值观念等的变化,傣族青少年出家为僧的时间和数量明显降低,曼腊村寺院教育出现明显的衰落。年,曼腊村小学被撤并,村内所有小学生到距离村寨6千米左右的天伟小学住校就读。以前白天在村小学,晚上回佛寺的寺院教育模式无以为继,“和尚”生只能在周末和假期回到寺院。年之后,勐海县小学和初中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校方不提倡学生穿僧衣进学校,这基本断绝了学生出家的可能。
佛寺内佛爷的佛学素养降低和频繁流动也降低了寺院教育的效果。在西双版纳傣族青少年出家数量和时间明显降低的背景下,普通村寨佛寺能维持一名佛爷常驻已属幸运,对佛爷的佛学素养和其他行为自然无太高要求。传统寺院教育要依靠佛寺里的佛爷组织和管理,当佛爷仅有1名并且还断断续续时,自然也就很难组织村里的小男孩出家并认真教导他们识读傣文和背诵经书。同时,自年1月以后,曼腊村佛寺更换过4任大佛爷,时间最久的是来自布朗山的一名布朗族佛爷,在曼腊佛寺住持近3年,最短的一位缅甸籍僧侣仅住持3个月,现今的住持是一位来自勐宋乡的傣族佛爷。当佛爷在一座佛寺内住持不超过1年时,很难完成从选择青少年,到出家前的预备学习,再到准备出家仪式、完成正式出家仪式以及教育他们学习傣文和佛经等一系列过程。因而,在这5年内,曼腊村仅在年2月份,即在曼腊村住持时间最长的来自布朗山的佛爷住持期间,有8名青少年出家成为小和尚。这8名小和尚利用周末和假期在寺院接受了1年多的学习之后,老傣文识读书写有些进步,但对佛经和佛教教义的了解非常有限。出家1年之后,这批小和尚陆续还俗。年之后,曼腊村佛寺中再也没有小和尚。由于学校不建议学生穿僧衣到学校,加之现在佛寺内住持的佛爷人际交往存在障碍,针对现在村寨中部分10岁以上尚未出家的青少年及其家长的了解,青少年出家的意愿并不非常强烈,家长也无明显的支持态度。可以预见,短时期内曼腊村应无出家的青少年。
与寺院教育衰落相伴的,是学校教育的逐步规范。曼腊村原本有一规模较小的村寨小学,这所小学具体的创办时间已经无从考证,曼腊村民对曼腊小学的历史追溯,比较清晰地只能回溯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即现在村子里年纪较大的老人记事起,曼腊村小学就已经创办。曼腊村小学的生源主要来自曼腊村和更偏远的拉祜族村,有一至六年级6个教学班。当时的曼腊村小学位于现在的寨门旁边,教学基础设施很差,教学场所比较简陋,学校仅有一栋砖瓦结构的小楼,划分为3间教室。师资极为困乏而且流动较大,多数时期全校仅有一至两名教师,所有老师都来自其他村,很多老师在学校里工作半年或一年就不再回来。在缺乏教学场所和师资的情况下,学校长期处于一种复式教育模式。同时,村小学没有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都相对随意。学生普遍存在迟到、早退、逃学的现象,长时间不回学校乃至辍学也屡见不鲜。
年以后,为了整合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勐海镇的村小学逐步被撤并,曼腊村所属的集中办学点在勐海镇天伟小学。当时,曼腊村小学是第一批被撤并的村小学之一。勐海镇天伟小学创立于年,位于勐海城东部,勐海至景洪旧国道9千米处。初建的天伟小学办学条件比较艰苦,场地不够宽敞,随着社会对办学条件要求的不断提高,经过地方政府和商业慈善力量的资助,天伟小学经重新规划和建设,新校园于年完工,同年9月启用。新校园包括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建筑。如今勐海县教育部门还在为学校下一步设施做规划,将完善学校的运动场、篮球场等设施。截止年,天伟小学有教职工29人,其中专职教师6人;高级教师6人,一级教师23人。一至六年级有12教学班,在校生人,其中住校生人,学前幼儿人;学生中有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汉族、拉祜族、回族、彝族等。天伟小学服务辖区内25个自然村以及勐海镇工业园区内的农民工子女。辖区总人口数:曼尾村委会人,曼短村委会人,工业园区人,合计人。
在村小学被合并到天伟小学之后,曼腊村学生的学习过程规范程度和效果有了明显提升。“撤点并校”之后,勐海县出台了统一的中小学生教师和学生管理制度,教师资历、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得到加强。相较于村小而言,天伟小学的教学水平也有明显提升,学生逃学的现象逐渐减少,并基本杜绝小学阶段辍学的现象。
就现状而言,曼腊村人口总体受教育年限较短,但最近几年有一定突破。根据村小组组长和会计提供的资料,曼腊村各年龄段完成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村民人数包括:年以前出生的村民中没有人接受过中学教育,年至年出生的有2人,至年出生的有15人,年后出生的有人。年9月入学的3名学生是曼腊村第一批高中生。截至年12月,曼腊村在读学生共有73人,其中小学生有48人,初中生19人,高中生3人,大专生3人。其中,曼腊村一至六年级学龄儿童全部在勐海镇天伟小学就读,19名初中生全部就读于勐海镇中学,3名高中生就读于勐海县一中。3名大专生中两名在昆明就读,另外一名女生在普洱市的一所大专院校就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3名大专生和3名高中生全部是女生。已有研究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ijianpm.com/lyzx/24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