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西双版纳 >> 基本信息 >> 探秘西双版纳北回归线上的唯一绿洲
西双版纳地处北纬21-22度线。临近北纬23.5度的北回归线。从世界地图上一眼看去,在这条代表暖和的北回归线上,自西向东,一路干旱与荒凉。唯独在中国的版图上,位于云南省最南部边缘的西双版纳,一片绿色葱茏,像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这条“回归沙漠带”上,显得格外耀眼。
西双版纳南与老挝、缅甸接壤,西、北、东三面与滇西南山原、山地相连,境内的澜沧江纵贯南北。由于临近北回归线,这里一年的太阳辐射都十分强,一年的气温也比较高;加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潮湿气流又在此相聚成雨,使这里降雨充足。于是,高温、潮湿的环境孕育出了这里数万公顷苍苍茫茫的原始热带林。在植物学上,热带雨林不同于其他的森林,有着其自身鲜明的特征,而它之所以得名“雨林”,是因为这种森林即使在没有下雨的时候,冬季的夜晚、清晨,笼罩着森林的浓雾也会在树叶上凝成一层水珠,待水珠的重量超过树叶的负荷能力,便汇集于树叶尖缓缓落下,滴滴答答,犹如下雨。
在十六、十七世纪,热带雨林是一种被探险家形容为“离奇古怪、玄妙莫测”的森林。在这里,植物的种类极端丰富,以至于不能够在一个地方找到两株相同的树木;林内藤萝交织缠杂使人难以通行;有许多杆状树根从空中骤然垂下,仿佛从天而降;有些植物不是由地上长出而是生在空中各个高度的树丫和枝干上,构成令人炫目的空中花园;亦到处可见许多树木的老茎杆上不可思议地开出艳丽奇特的花朵或是挂满累累果实;有些植物的叶子大得足以容纳数人在下面避雨,有的叶子触碰时会运动;还有些植物具有草样的形态但身材如树,真是奇百怪,应有尽有。
而如今,植物学家已对热带雨林有了科学的认识和研究。他们发现,热带雨林的植物种类组成极端丰富。尽管它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百分之七,但它所包含的植物种数却占了世界总数的一半。例如西双版纳的这片热带林,它的面积仅仅相当于国土面积的1/,然而却拥有全国1/6的植物资源,并有近千种植物尚未被人们熟悉。因此,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也被称为是“物种基因库”和“森林生态博物馆”。
常言道,独木不成林,可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里,独木成林的景观比比皆是。
那些大榕树除主干外,还从枝干上生出许多柱根插入土中,支柱根又变成了另一棵树,形成树生树、根连根的壮观景象。在地处中缅边境的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打洛镇,有一株被当地群众称为“榕树王”的榕树,树高70多米,主干中部平生的众多气生根,顺树而下,相互交缠,盘于根部,左右两侧的主枝上,有32条大小不等的气生根垂直而下,扎入泥土,形成根部相连的丛生状支柱根,让人分不清哪一根是杆,哪一根是树,整个造型如一片枝干交结的小树林。据考证,这株大榕树已有近年的树龄,至今依然枝叶茂盛,令人叹为观止。
在自然界中,唯有榕树能够“独木成林”。榕树为桑科榕属乔木,有20多种榕树善气生根,气生根是指那些从枝条上生长的如从天而降一般的根系,当它们触及土壤时就会继续增粗增大,直到变成支撑树木的支柱根,其“支柱根”枝干交织在一起,形似稠密的丛林,因此被称为“独木成林”。而在“独木成然”形成以前,榕树首先形成的是“树帘”和“树瀑”的景观。善于生长气生根的榕树,不论生长于何处,只要有枝有干,便会自然而然地长出气生根来。初长的气生根细如麻线,飘飘悠悠,宛若拂尘;待树势旺盛时,气生根顺着横伸的柳枝而长,一根挨着一根,排成一排,越长越长,越长越粗,就像一道帘幕吊在上,塑造出一种被人们称为“树帘”或“树瀑”的风景。不过,“树帘”和“树瀑”,榕树上的气生根最终都要扎入泥土形成支柱根,最后形成“独树成林”的奇观。
#西双版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