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

余干老地图丨吴启平余干下关旧地散记

发布时间:2021-3-20 17:10:49   点击数:
北京市中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余干老地图丨杨旭日《街上往事》余干老地图丨WT《务前街的故事》余干老地图丨吴桂英《往事不可追之余干电影院》余干老地图丨吴启平《余干下关旧地散记》(上)余干老地图专栏,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写下你记忆中与余干老街相关的那些故事,比如批发冰棒的琵琶楼,比如摆满了好看杂志的邮电局小书店,比如,放飞青春的体校......同时也期待大家能提供一些老照片。这一切,不仅仅是为了怀念,也是为了记录和留存,真实地。

(此图由余干人论坛网友WT制作)

题记

余干下关,是个有着许多旧故事的地方:有以祠堂为校舍的常平仓小学、有穿城而过的弋阳溪、有城镇居民赖以生存的孟家畈湿地、有沙窝与洲上卢家郊区乡村,还有风景美丽的琵琶洲。

余干下关旧地散记

作者丨吴启平

编辑丨麦子

01常平仓小学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县城有三所公立小学—--“常平仓小学”、“弋阳溪小学”和“新华小学”(“新华小学”是由“考棚小学”、“延陵小学”和“增产小学”合并而成的)。“常平仓小学”是土改完成后新建的,由于邻近“常平仓”,故得名。

当时的常平仓小学分为前后两部分,中间隔着一条从县城去瑞洪、石口的公路。前面校区在马路北面,是一座非常高大的“胡氏祠堂”作教室、礼堂与食堂,临近下关大街;旁边还有个“洪家祠堂”,祠堂南面原来有个大操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们在这个操场上体育课,打篮球,学校集会,甚至在这儿表演节目。可惜后来改建成县拖拉机站,操场没有了,后来学生们的体育课,都得到后面校区里去上,学生课余活动仍然在祠堂内进行。

祠堂是当时下关街上富商“胡氏”人家的,所以人称“胡氏祠堂”。祠堂前后两进,中间有个大天井,临街有高大石砌院门,门后有个小院子。两进大厅里面有好几根两个人都不能合围的粗大木柱,用青砖砌成的基础,青石板铺就的天井、巨大的雕花横梁,几丈高的屋顶还吊着生铁铸造的“万”字图形,高大威严,阴森空旷。

古老的“胡家祠堂”中间有二进,中间的天井两边各种了一颗芭蕉,让这古老的祠堂显得有点生气。祠堂高高的屋顶上有时还会跌落一两条蛇下来,把我们几个孩子吓得够呛。热天,成群的蝙蝠在里面飞来飞去,在追逐蚊虫;下雪天,麻雀,白头翁在外面寻不到吃的,都飞到祠堂里找吃的,让我们那个从头到尾寂寞的寒假显得有点热闹!

这幢高大的建筑有明显的缺点,就是四处透风,冬天寒冷刺骨,冷得无处躲藏;但夏天的优点就非常凉爽,由于高大,穿堂风是自然而来,高也就不热了。

祠堂除了用作教室,还有两间教师宿舍。母亲当年是常平仓小学的老师,住了其中的一间,另一间记得是当时学校食堂的炊事员一家住着。我们全家六个兄弟姊妹,跟随妈妈在高大空荡的“胡家祠堂”内,度过了近二十年的平凡日子。

常平仓后面校区,在马路南面,主要是高年级在那边上课,那边有一个操场,并有一个篮球场。还有一个果园。校区内有一幢两层的木结构小洋楼,下面大厅是教师的办公室,左右都是教室,木楼梯上楼,上面除了教室,还有部分年青教师的宿舍。

记得在小洋楼上张老师的宿舍,还发生过一个趣闻。那是六十年代,学校分配来一个大学生张老师,学校安排他住在洋楼东面有窗户的房间。由于那房间的窗台下面就是学校用来掌握上课时间的大钟,校工每天要按时上去敲钟,那就得经过张老师的房间,推开窗户敲钟。这对张老师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不便。于是张老师就开始琢磨,给那口用汽车轮毂做的大钟,安装一组滑轮系统,在楼下用一根长长的绳子,通过一组滑轮带动绳索那头的铁棒,就能敲响大钟,校工再不用进入张老师的房间,那时大家都觉得张老师真聪明。

后来时间久了,绳子磨损,滑轮使用不方便了,但学校的钟一节课也不能停。于是就将校钟挪到了果园路边的一株冬青树上,由于太高,下面还垫了两块大石块,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敲钟的问题,张老师也感到满意。

洋楼前面与东面是一片大大的果园,种满了果树,估计这座果园原来就是地主的庄园,解放时被没收过来的。

果园东面还有一个大菜园,是师生勤工俭学的地方,种出来的菜主要供应食堂,解决师生用餐。

下关街道某弄堂02弋阳溪

弋阳溪现在有人叫它“阳水沟”,当年是一条在城里流淌的小溪,沿溪边有县幼儿园、公安局、看守所、县政府等。在县公安局门口,有一口池塘,其中的水源就来自于弋阳溪。

弋阳溪的北面尽头是一条去石口的公路,小时候觉得石口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沿弋阳溪边的街道转过弯有人民银行,我二哥有位同学就住在人民银行院子里面,所以我跟着进去过,里面很大,也很漂亮。

人民银行南面有印刷厂,我表哥在厂里上班。开始是当学徒,后来他也当师傅了,别人称他为“温师傅”,我因为表哥在印刷厂工作,所以经常会去印刷厂玩耍,看他们用手摇机器替代马达,进行纸张印刷。

在这条弋阳溪畔,还有一所弋阳溪小学,后来称“东风小学”,现在叫余干二小。

03孟家畈

记得那时,妈妈的工作很忙碌,高年级还有晚自修,加上家里孩子多,家务活儿也多,常常忙完都八九点了。

妈妈常用一个竹筐装着全家大小换下的衣服,带着蒲墩(南方用于垫在膝下,跪着洗衣的圆形稻草编织物)、肥皂、棒槌,板刷,到孟家畈去洗衣服。

去孟家畈,需要穿过下关街(西街),经过一条长长的弄堂,到达那条通往石口的马路,马路的南边就是我们余干人俗称的“孟家畈”。孟家畈南岸边一条小河通向洲上卢家,对面就是沙丘背后的沙窝村。当时的孟家畈是我们下关人的一个主要洗涤之处。

湖边有洗涤的埠头,也就是几块石板、或者木板搭在岸边。女人们在上面垫上蒲墩,双膝跪下去,手就可以直接舀到湖水,衣物铺在石板或者木板上,在领口或者前襟涂点肥皂,用双手搓洗,或用刷子在衣服脏的地方来回刷洗,然后再用手拎着衣服在湖水中来回摆动,清洗掉衣服中的肥皂沫和浊水。有时衣服太厚,就得使用棒槌,使劲用棒槌捶打衣服,将其肥皂水挤出,再经过清水漂洗,拧干,就算是洗好了。

我妈妈经常会沿学校后门的马路去“孟家畈”洗衣。每天跪下去洗这一大筐衣服,那难受的姿式要维持一两个小时,洗完衣服,累得无法直起身来。当年三十多岁的妈妈,每天要从事这项辛苦而又不得不为的劳动,加上天气炎热,在家里刚洗完澡,换上干净的衣服,洗完衣服又是一身的汗水。还有湖边滋生的蚊虫叮咬,那滋味只有妈妈能体会,而年幼的我们,可能早已进入了梦乡。

如今的孟家塘

其实家里离“常平仓小学”南面的仓前岭(这座小山以邻近“常平仓”而得名)下的小河离得更近,穿过门口的马路就是,但那几年,常平仓小学后门的马路上,总有一个披头散发的疯子(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马路上晃悠,导致我们的妈妈晚上不敢走这里去河边。另外前面小河是乡下农民老表送公粮的码头,烂泥田沟,没有一条干净的路,极为不便,也没有专门洗衣服的埠头。

有时学校晚上要开会,妈妈就只能在第二天早上天刚亮时,穿过“常平仓小学”礼堂,再走过几间教室门口,走到前面下关街的大门口,打开大门,去孟家畈洗衣服。那一排狭长的教室中,曾经有一个老校长在那里缢死,妈妈清早每次走过那边都很害怕。但又没有其他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快速穿过。

小时候我们经常跟随二哥、三哥下到孟家畈这块湿地里,采摘鸡卵籽仂(芡实),那梗子撕开带刺的表皮,就是一种又脆又甜的一道菜,非常好吃。那带刺的果实内,长满了一粒粒的鸡头米,煮熟后香甜可口,是当年用于充饥的好东西。

对面的水田里,可以经常看到有农民老表在车水。余干人的车水方式比较特别,长长的木制水车,倒是与别的地方无异,别的地方的水车是用脚踩来带动水车龙骨与水的,而余干的水车是用双手来回拉扯,带动长长的水车中的龙骨叶片,将水从低处牵引上来。由于一架水车有好几米长,几十片叶片从低处刮上来的水很重,没有力气,根本扯不动,所以扯水车的人大多是壮汉,两只手臂滚圆,才能启动那几十片木制叶片与盛满的水。一旦水车启动了,持续运转,就会轻快一些。如果遇上车水的农民高兴,会隔着湖水,听到他那高亢而又悠扬的歌——“扯了一个又一个,扯了两个又两个哟……”

水车

后来孟家畈的湖水变绿了,长满了绿色青苔般的东西,当时我们还不知道那是蓝藻,是水质出现富氧化表现。那个疯子也不见了,于是我们下关街的人们就转移到仓前岭下面的小河里洗衣了。许多下关街上的人们通过拖拉机站边的小弄堂,跨过马路,绕过拖拉机站的发电间,下到仓前岭前小河边去洗衣。慢慢地,在小河边上也架起了埠头(洗衣的木板或石块)。

冬天,妈妈仍然要隔几天拎着一篮子衣物下河去洗,凛冽的寒风、冰冷的埠头,刺骨的河水,导致妈妈年轻时就得了关节炎,手指红肿经常不能弯曲,膝盖酸胀难忍,洗衣时跪下去十分困难,到老年时期更加痛苦。这都是那段苦难的日子给她留下的痕迹。

04沙窝与洲上卢家

从下关沿马路去严家渡、洪家嘴,甚至更远去三塘、瑞洪,都要经过沙窝,这个村子是离开县城去瑞洪的第一个村庄。

我姨妈家的仙仂大表姐嫁在沙窝村,她们村边有一条类似土长城一般的圩堤,表姐家就紧挨着圩堤。从县城的孟家畈看过去,湿地尽头就是这个沙窝村。

由于表姐在农村,他们有自留地,种植了各种蔬菜与经济作物,在收获的季节,表姐就会让侄女经常给我们送些东西过来,有蔬菜、有甘蔗、有花生、有豆腐、还有自己做的粿仂(年糕)等。所以小时候非常愿意去沙窝里。

洲上卢家因为地处信江故道的沙洲上故得名,它是余干下关离县城最近的村庄,现在可能并入了市区。这个归属于洪家嘴的村庄,大部分人都姓卢,记得我在社庚共大读书时,学校的厨师卢秀学,就是洲上卢家人。下关的常平仓小学里,就有许多来自洲上卢家的学生,我们班也有。

下关人夏天去西贤渡洗澡,到达那里,要从下关街上穿过信河中学、洲上卢家,再走一段圩堤,就到了余干下关的天然游泳场。我们在炎热的夏天,几乎每天都要去那里洗澡和游泳,因为家里洗澡要去深深的古井里扯水上来,再挑回来,非常困难,所以我们男小孩都是去小河洗澡,然后将自己的衣服洗了带回来。

由于去洗澡的路是沙土路,洗干净了的双脚走路回来,又都是一脚的泥土与灰尘,回来从水缸里舀一瓢水冲脚,才能上竹床睡觉。

05琵琶洲

琵琶洲也应该属下关的范围。它位于县城边“市湖”的中间,是个沙洲半岛,除了有一座占地医院外,边上树林里的村子居住着世代以打鱼为生的渔民,为余干有名的渔村。

相传,琵琶洲此名始于三国孙吴时代。因形如一把飘浮在市湖中的琵琶而得名。环绕琵琶洲的市湖,原系信江支流的一个湖泊,据县志记载三国吴太元二年(公元年)洪水暴涨形成一个沙洲。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载:“饶州余干水口有洲,形如琵琶谓之琵琶洲”。当年信江与市湖是相通的,汛期涨水,湖中沙洲被水四周包围,酷似一张琵琶浮在水中,“古干越八景”之一的“琵琶春涨”就是指这里。

通往琵琶洲有两条堤,西堤原是低矮的土埂,后来在医院,才加宽,并在堤上两旁种植了许多杨柳。弯弯曲曲的东医院的人专门修筑的。据县志上记载,东堤叫曲堤,西堤叫柳堤。

琵琶洲渔村渔民的孩子大多在下关的“常平仓小学”读书上学。前往学校上学和渔民出来卖鱼的人,大多数是从西堤上行走的。一般下午,均能在衙前看到一些卖鱼的人,他们就是琵琶洲渔村的渔民。由于他们打鱼能当天卖钱,所以这些渔民家长手上经常有现钱,算是余干比较富裕的乡村。琵琶洲的渔民当时打渔的工具也很奇特,我记得他们下午上街卖甲鱼,5角钱一斤的野生甲鱼,是用一把长镣刺穿甲鱼裙边,挂上以后捕捞上来的,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的野生甲鱼竟然那么多。

西堤上有一座石板桥,夏天,桥下是市民洗澡、游泳的好地方,堤坝西边长满了荷花,夏日炎炎,莲荷送爽,给余干县城增添了一些浪漫与娇媚。

年11月6日于西双版纳

(此图由余干人论坛网友WT制作)

作者简介丨吴启平,余干县城下关人,曾从事教师与金融工作,退休后喜欢书法与旅游,建有自己的《启平草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ijianpm.com/lyzn/239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