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西双版纳 >> 美食攻略 >> 新闻发布会丨普洱西双版纳70年翻天覆地
中共普洱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勇
70年来,普洱开启了跨越发展的时代征程。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2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元,地方财政总收入仅为万元。年,普洱市实现生产总值.5亿元,是年的倍;人均GDP达到2.5万元,是年的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3亿元,是年财政总收入的多倍。70年来,普洱打破了联通内外的交通瓶颈。年前,普洱没有公路、铁路和机场。目前,全市规划建设高速公路14条,景东至文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目前在建6条,今年年底还将启动3条,到年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里程将超公里,初步构建中心城区到各县城的“2.5小时交通时空圈”。其次,5个通用机场建设加快推进。同时,全市在建和规划7条铁路,争取获批建设3个动车站,争取思茅到昆明开通动车,年玉磨铁路建成运营后,3个小时就可到达昆明,普洱即将成为云南南部综合交通枢纽。70年来,普洱成为了开放开发的前沿窗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建成国家一类口岸2个、二类口岸1个;开通2条到老挝和缅甸的远程医疗,成立了“南亚东南亚国际学院”,组建“东盟学院”和“东南亚研究院”,招收周边国家留学生人。成功举办4届普洱绿色发展论坛,普洱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年,引进省外到位资金增幅全省第一,荣获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中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等称号。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成绩
全市GDP从年的亿元增加到年的亿元,年均增长10.2%,高于全国3.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市GDP增速排名全省第四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排名全省第三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排名全省第四位,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排名全省第四位和第二位。
(一)坚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普洱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只要绿色、生态、惠民的GDP,不要带血、污染、低效益的GDP。努力把普洱建成绿色发展的示范城市、祖国西南边疆的绿色明珠。(二)坚决要打赢脱贫攻坚战
年以来,累计实现5个贫困县摘帽、44.3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30.4%下降到8.12%。年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被省里评定为“好”,4个县为“好”,5个县为“较好”,西盟县、思茅区分别在贫困县、非贫困县考核中排名全省第一。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乡村振兴。(三)探索了发展的绿色模式
全市绿色GDP占比达94%以上,示范区建设顺利通过国家中期评估;全市获有机认证企业数和证书数稳居全省第一,有机茶认证企业数和证书数居全国第一;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达.1万千瓦,年发电量突破亿度,成为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建成4个4A级景区,接待国内游客数和旅游总收入增幅连续5年居全省前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0%,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亿元,居全省第一;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荣获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文明标杆城市等桂冠。(四)保障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年至今,全市财政支出亿元,其中70%以上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元增加到元,年均增长8.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元增加到元,年均增长11.4%;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20条底线”要求,今年将全面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累计建成院士及专家工作站29个、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18个;医院全部达到二级医疗机构标准,行政村卫生室建设率、覆盖率达%;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效显著,年综合测评排名全国第14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排名全国第8位。(五)打造了人民的满意政府
在全省率先推行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向市委全委会述职制度;在全省率先推行电视问政;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年以来,人民网、中国纪检监察报、中纪委网站53次报道普洱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和经验。中共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刀文
中共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刀文
70年来,西双版纳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总量从年的万元跃升至年的.8亿元;人均GDP从元攀升至元;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重大转变。年,我州接待国内外游客.4万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1亿元,解放前的人迹罕至之地变为今天的全国旅游胜地;橡胶种植面积万亩、干胶产量30.2万吨,从上世纪50年代冲破国外专家所谓“植胶禁区”的限制,开始发展橡胶产业,时至今日已成为全国橡胶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州市;茶叶面积万亩、干毛茶产量5万吨,西双版纳普洱茶“名重于天下”的盛誉更隆,产量稳居全国第一。
70年来,西双版纳城乡面貌实现历史性跨越。固定资产投资由年的0.44亿元增加到年的.4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40.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47%。公路通车里程公里,比年增长了49倍,实现了高速公路通省城、高等级公路通县城和口岸、油路通乡镇、行政村道路全硬化。目前,经西双版纳出境的昆明至曼谷国际公路已全线贯通;玉磨铁路和中老铁路预计年底建成通车;西双版纳机场已成为省内航线最多的州市机场;澜沧江?湄公河航道可常年营运吨的货轮。70年来,西双版纳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跨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42元增加到元,居全省16个州市第3位、8个民族自治州第1位,恩格尔系数35.4%;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年的12.8%提高到99.88%,初中阶段入学率提高到81.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至65.7%;人均寿命由年的36.4岁提高到72.9岁;年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全州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54%,累计6.7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85个贫困村出列,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直过民族”基诺族实现整族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成绩
一是全力做好民族工作
抢救、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全州共有11个国家级、1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名国家级、41名省级项目传承人;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考中,安排不少于70%的岗位专门用于招录少数民族考生;在配备领导班子和干部时,充分考虑民族结构;年被国务院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称号。二是坚持绿色发展
先后制定实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森林资源保护条例”等20多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单行条例;在全省率先设立热带雨林保护基金;国家、州、县三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增至.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0.89%,单位面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居全国第一位;首创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野生亚洲象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头增至近头;完成环境友好型胶园建设44.5万亩,建设生态茶园55万亩,种植珍贵树种80余万亩,成为全国种植珍贵用材林最大的地区之一;成为全省唯一纳入水资源“绿区”管理的州市;与老挝北部3省共建长公里、面积约20万公顷的中老边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年,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荣获“中国美丽山水城市”称号。三是坚持以开放促发展
成为云南省16个州市中唯一能通过水陆空立体交通直达5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民族自治州;实现人民币现钞中老间跨境调运;“留学西双版纳”品牌日益响亮;“一会一节”成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及东盟国家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品牌。年,全州进出口贸易总额27亿美元,自年以来年均增长22%。↓↓↓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云南省人民政府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tuijianpm.com/msgl/23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