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西双版纳 >> 旅游指南 >> 傣族是个比较著名的民族,生活富足,是云南
傣族是个比较著名的民族,人口也较多,据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人。傣族主要居住地是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西南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另外散居或与他族杂居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区的三十多个县市内。傣族主要居住地属于澜沧江、怒江流域的广大河谷平坝,海拔在~米之间。这里气候炎热,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便利,特别适合种植水稻。傣族地区盛产稻米,品质优良,产量高,素有谷仓美称。傣族是个十分勤劳的民族,傣家人大多生活富足,是云南经济发达的民族之一。
傣族村寨大都傍水而建。在炎热的气候和富裕的经济条件下,西双版纳州、德宏州的傣族服饰,特别是妇女服饰很有特点。妇女服饰以典雅或艳丽的棉布为材,窄袖小衣,长刚好及脐,下着简裙,充分显现出她们婀娜多姿的体态。新平县、元江县等地傣族,至今家庭纺织相当普遍。妇女们喜欢穿家织布缝成的民族服装。这里的妇女服饰也是窄袖小衣,下穿简裙,并在衣襟、袖口、裙摆等处缀有色泽醒目的图案刺绣或银饰,一眼望去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体现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经济的富足。
傣族人比较钟爱自己亲手纺织的棉布,老人更是如此。此类棉布厚实,经久耐用,吸汗贴身,穿着十分舒适。尽管现代纺织技术十分发达,纺织品种类繁多,价格便宜,但时至今日,傣族村寨中,机杼之声仍然不绝。傣族的居住地气候炎热,很适宜棉花生长。棉花的种植及加工是每一个家庭仅次于粮食的重要生产项目。棉花在傣语中谓之“份”,主要栽种于山地之上。棉花播种以后,雨量和光照都很充足,长势喜人。
由于傣族对棉田的管理比较细致,除了从事水田农活以外,还要抽出时间对棉田进行中耕管理,包括松土、间苗、除草、打尖等工序。由于傣族种的都是“卫生田”,不追肥,而是让棉花凭借地力生长。到农历十月份棉花结桃,成熟后绽出花絮,便可以采摘。对棉花的种植,傣族已积累了一定经验,通常都要早于水稻,这样棉花成熟早,不会和水稻的收获时间冲突。棉花采摘回来,还要晒干,才方便贮藏。
待到秋收结束,妇女们首先要为棉花去籽。在傣族中虽还可以见到手工去籽的方法,而大多数是用搅车去籽。利用搅车去籽是傣族地区最普遍的方法,搅车西双版纳傣语称为“依”,为木杆转动挤压去籽,一人操作,一天可以除籽10多公斤。棉去籽以后,成为皮棉,结构比较紧密,还含有杂质,这样对纺织不利。
所以傣族人还将施行弹花工序,弹花傣语为“开普份”。“开普份”是用小竹弓进行的,以手拨弦,由于竹弦细小,效率不高,但只要多花一些时间便可完成。弹花结束后,为使纺出的线细而均匀,还要按传统卷筵。卷筵傣族称为“连份”。在傣族中各地卷筵工具在质地上有些差异。如元江地区傣族使用的卷筵棍多为高粱杆,而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多使用木质或竹质卷筵棍,但无论使用哪种工具,操作方法都是一样的。卷筵过的棉花,是一个中空的圆筒状棉筒,蓬松而柔软。
在傣族地区,纺纱大多使用手摇单锭纺车,以卧式纺车最常见。纺车傣语称为“巩”,竹、木质地。若论各地纺车的差别,仅绳轮不同而已。操作时,脚踏纺车底座横梁,手摇手柄,使绳轮转动,左手轻握棉简,引出一丝棉纱缠于锭子上,锭子在绳轮传动带带动下转动,然后棉纱旋转为纱。傣族手摇单锭纺车为逆时针方向转动,得到的是S捻纱。纺好纱以后,为便于整经,还必须用导线车把纱集中。傣族导线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实际情况,她们充分利用可利用的工具,如纺车绳轮、竹笼等等来进行导线。
最后,傣族整经,一般在竹楼的下层进行,利用屋柱作桩,进行缠绕,将经纬纱分为奇偶数组。值得一提的是傣族利用了一种装有8个纱锭的导纱架进行整经,这样一来,整经的速度便大大提高了。最后,整经还必须剪断,将一端的纱头依次穿综入筘。傣族织机,按其外形可以分为西双版纳型和新平、元江型。西双版纳型,机架是一个木结构的立方体,一般长约2米,寬1米,高1.6米,一端有卷布轴,经纱经机架横梁环至顶。上方有一横木供垂挂综、筘、蹑。综为软绳作眼而成,共两页。筘为长方形,是定幅筘。框为木制,中穿若干细而密的竹丝,丝间有狭长细眼,筘眼布幅宽者多,窄者少,以眼左右多见。